服务热线:
13206405565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杭可科技:首批4680大圆柱充放电设备已经获得订单

来源:极速体育在线看高清    发布时间:2024-03-17 11:42:24   

  集微网消息(文/陈薇)5月26日,杭可科技在最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指出,4680大圆柱电池在性能和成本方面达成了更好的一种综合平衡,可能代表了圆柱锂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公司在2021年度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团队开发新一代4680的充放电设备,重点关注了新一代圆柱充放电设备能效、体积、日常运营成本,采用新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来应对4680大圆柱电池测试工艺的大功率密度和高温度均匀性的需求。首批该类型充放电设备已经完成工程化和产品化,投入市场后已经获得订单。

  杭可科技指出,近年来随着储能电站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锂电池的市场需求更多来自于储能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的快速增长。为此,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和技术实力,提高设备的工艺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积极推广相应产品,努力扩大储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据了解,杭可科技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打造全球充放电行业的引领者,成为全球一流的集销售、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新能源锂电池化成分容成套生产设备系统集成商,主要产品有各类电池充放电设备、内阻测试仪等后处理设备。在世界充放电领域、新能源领域、智能化电源领域杭可已经领衔奋斗了三十多年,为韩国三星、韩国LG、韩国SK、日本索尼(现为日本村田)、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国内外知名锂离子电池制造商配套供应各类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系统设备,是目前国内极少数可以整机成套设备出口并与日本、韩国等主要锂离子电池生产商紧密合作的后处理设备厂商之一。

  杭可科技为应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不断通过提升生产能力。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设,“锂离子电池智能生产线制造扩建项目”、“研发中心项目”均已投资完成,已全部投入使用,产能已基本释放。2020年开始投资建设的“前沿能源电池装备技术研发及配套部件加工线扩产项目”有序推进,目前已部分投入使用。2021年投资建设的“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设备智能制造建设项目”已于2021年三季度开始建设,公司通过兴建厂房,引进自动化生产线,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产能规模和生产智能化水平,从而提高公司的产能规模和生产效率,为应对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客户大规模下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也能使公司继续保持自制化程度高的独特优势,巩固和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2021年度,受全球新冠疫情扩散影响,海外客户扩产不及预期,公司业务主要以国内为主。2021年新能源市场持续保持火热,后段设备供不应求,在此背景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8,331.31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加66.3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3,511.79万元,同比减少了36.79%。受订单结构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公司毛利率承压,导致净利润有所降低。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9,675.13万元,同比去年一季度增长了155.40%,实现净利润是9,366.90万元,同比去年一季度增长了80.17%。

  针对目前疫情对公司影响的问询,杭可科技称,公司主要的生产基地在杭州萧山区,今年以来,工厂生产等正常进行,未出现工厂停工等重大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国内疫情偶有反复,各地的疫情防控政策对物流、交通等会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对供应链、原材料进口等方面产生延期等不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杭可科技与众多海内外客户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未来公司将继续紧跟客户需求,在全球主要市场设立子公司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及时和快速响应,深化与客户关系,同时以此为基础开发当地和邻近市场;另一方,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以现有产品为基础,向客户推广符合其核心需求,能够降本增效的新产品,提升公司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近两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外客户扩产不及预期,公司将继续维护并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加强在国内市场的布局,不断优化订单结构。

  杭可科技还指出,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是,顺应全球新能源产业及锂电装备产业的发展方向,紧跟国家相关政策导向,深化与头部客户的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完善锂电后段产品线,推动现有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客户提供锂电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同时针对固态电池等进行技术储备和预研,实现公司业绩和员工收入的继续健康增长,打造锂电智能设备产业第一品牌,成为“全球一流的锂电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研发方面,杭可科技将继续紧跟市场需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完善后段产品线布局。为满足客户“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锂电池后处理系统将继续沿着提升性价比、提高安全性和降低成本三个主线发展,更好地满足锂电池制造商提高锂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制造成本三个核心竞争力。在高精度充放电控制与检测、绿色节能、充放电过程温度/压力控制后处理系统以及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等多个方面均不断创新研发积累核心技术,在基础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研发两个方面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持续推进新技术与研发项目的储备与立项,对下一代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和燃料电池等进行技术储备和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