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206405565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捍卫者》表现的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告诉你真实的宝山保卫战

详细介绍

  摘要:根据淞沪会战宝山保卫战的真实历史改编的抗战片《捍卫者》于9月22日上映,片名叫《捍卫者》,但老周认为剧中表现的却是一群我死国生舍生赴死的爱国者,历史上这场宝山保卫战的真实情况是否如影片所表现的那样壮烈?

  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开始进攻上海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但经过整整十天的苦战依然没能彻底肃清日军。8月23日,日本陆军第3、第11师团分别在张家浜和川沙口登陆,战局顿时逆转。8月24日,中国军队98师向登陆日军发起反击,乘日军立足未稳,一举夺回狮子林、宝山和吴淞镇,姚子青的98师292旅583团3营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进入宝山县城,担负防守任务。

  宝山县城北面和东面紧邻长江,南面是吴淞镇(日军第3师团登陆的张家浜就在吴淞镇南),西面是狮子林(日军第11师团登陆的川沙口在狮子林以西),正处在日军两个师团的登陆场之间。当日军在8月底相继攻占吴淞镇和狮子林之后,准备向月浦、罗店大举进攻时,就发现宝山县城卡在战线后方,如鲠在喉,对侧背威胁很大,因此于9月5日决定先拿下宝山,解除后顾之忧,再全力南下。5日上午,日军接连攻占了宝山南面的三官堂和西面的泗塘桥,对宝山县城形成了合围。

  此时的宝山县城,已经成了中国军队在北线核心阵地月浦和罗店外围仅存的屏障,完全孤立在日军战线后方,而且城墙是低矮的土墙,护城河也很浅,根本无险可守。用影片中3营营附的话来说,那就是个死局!任何明眼人都清楚,以3营区区一个营的孤军,抗击日军海陆空协同的重兵猛攻,结局毫无任何悬念——那就是有死无生,他们所能做的也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能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而已。

  姚子青当天曾向98师师长夏楚中连发两封电报,“职等誓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职营官兵均抱与敌偕亡之决心,惟孤城无援,日久难支,恐人城俱亡,与大局无补,仍恳速援解围”。表明了自己坚守宝山死战到底的决心。

  守卫宝山的98师292旅583团3营,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比较精锐的部队,98师不但是陈诚土木系的部队,也是第三批整训的调整师(也就是后人俗称的德式师),虽然第三批调整师才刚开始整训,师团两级的队属炮兵都没有到位,士兵的防毒面具、子弹包等单兵装具也都没有配发,但营连单位基本齐装满员。按照调整师的编制要求,每个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和1个迫击炮排,全营共计装备约300支步枪、27挺轻机枪、6挺重机枪、6门82毫米迫击炮。全营编制人数755人,3营此前没有参加过作战,因此只有零星的掉队人员,再加上之前守卫宝山的56师2个连的残部,总兵力应该在800人左右。

  营长姚子青,字中琪,1908年出生,广东平远人。黄埔六期步兵科毕业,毕业后在陈诚土木系的起家部队11师历任见习官、排长、连长,后来转到98师任连长、团附、营长,并于1936年获得陆军步兵少校的铨叙军衔。

  进攻宝山县城的是日军第3师团68联队,联队长鹰森孝大佐以第1大队作为主攻,第2、第3大队则位于宝山县城西南,必要是进行助攻配合第1大队的主攻,同时警戒西南方向可能来援的中国军队。

  日军一个步兵大队编制人数约1100人,装备步枪约550支、35挺轻机枪、12挺重机枪、27具掷弹筒、3门75毫米步兵炮。日军为了确认和保证顺利攻占宝山,还给第1大队加强了野炮兵第3联队和攻城重炮兵第5大队,总共5个重炮大队60门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其他的还有战车第5大队第1中队2个小队的6辆89式中型坦克配合作战。除了地面部队外,日军还有海军舰炮和飞机空中支援。

  而且第3师团是日军战前就已经组成的17个常设师团之一,四四编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相当强悍。

  两相对比,进攻的日军在兵力火力上都占有优势,尤其是在炮火方面更是占有压倒性的非常大的优势。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一般在防御作战中都要有5:1的兵力优势,而这次3营守宝山,就连兵力优势也没有,注定将是一场惨烈的苦战。

  9月5日中午,日军开始进攻,一马平川的城郊无遮无挡,面对拥有强大炮火优势的日军,3营只坚持两个多小时就必须退入城内。为了充分的发挥炮火优势,所以日军没选夜战,直到9月6日天亮后,日军才对宝山县城发动总攻,先是集中炮火猛轰城墙,很快就在城墙上炸出缺口,日军步兵随即在坦克掩护下开始冲锋,但遭到守军依托城墙顽强抵抗,日军改变战术,派出工兵小队在烟雾掩护下对城墙进行爆破,将东南角城墙炸塌了一大段,随后步兵涌人城内。3营投入1个连对突破口进行反击,和日军对掷手榴弹,但在日军密集火力下仍旧没办法堵上突破口。到中午前后,日军从多处突破城墙,攻入城内。但守军仍利用城内街巷建筑展开巷战,根据日军战史还曾有过惨烈的肉搏。姚子青营长和任之连长相继阵亡,战至下午14时30分许,枪声才逐渐平息,宝山县城就此陷落。

  根据正史和官方的宣传都称3营除了二等兵魏建巨一人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但实际上,曾有少部分官兵从西门突围。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大将的日记里记载,“在这次战斗中,投降的敌军共约五百名。但后来发现他们有抵抗的意图,便全部枪杀了。”五百守军投降是不太可能的,很可能是数百百姓和3营的少数官兵一起突围,部分人被日军俘虏,所谓抵抗意图不过是日军为屠杀战俘和平民的借口,另外确实还有少数人突围成功,仅连排军官有证可查的就有4人一直活到了抗战胜利。因此,3营参战的大约800名官兵中,可以说大部分牺牲,才是比较符合真实情况的。

  而日军的伤亡,根据68联队的战史,第1大队在宝山之战中阵亡51人,伤135人。但这一个数字显然有所缩水,《松井大将阵中日志》的记载,68联队经过连日激战,已经伤亡过半,9月8日便不得不在宝山东南地区转入休整,作为上海派遣军和第3师团的预备队,退出了一线大队在宝山之战中阵亡至少应在100以上,总伤亡约400人。

  在整个抗战中,中国军队和日军的伤亡交换比大约在7:1左右,淞沪会战中双方的伤亡比也在5:1左右,姚子青的3营在宝山能取得2:1的伤亡交换比(即便按照日军的说法,伤亡交换比也在3.8:1),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3营在宝山的浴血奋战确实非常英勇。

  线日下午陷落,前后总共不过一天,真正作战时间不过七八个小时,远远没有影片中表现得奋战好几天。总有些人诟病正面战场的国军在抗战中是一场失败连着一场失败,满是不屑。但是就以宝山之战来看,姚子青的3营在火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依然恪守军人守土卫国的职责,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依然用生命和日军的炮火搏杀,这样的失败显然要比闻风而逃,丢下百姓和土地,还美其名曰“保存实力”要强得多。

  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牺牲之惨烈,远超于了现在很多人的想象,每一场战斗,无论胜败结果,都是用人命堆出来的。牺牲在抗战战场上的高级将领就有2位上将集团军司令,10位中将军长和20位少将师长。以黄埔军校(包括后来的陆军中央军官学校)在1945年以前总共毕业了19期,各期毕业生总数约3.7万人,这些人除了前五期在抗战时已经是军师级高级军官外,绝大多数都是像姚子青那样的基层营连级军官,在抗战中的牺牲高达2万人,占到了毕业生总数的54%!

  《捍卫者》是一部和神剧不可同日而语的正片,而且没有各种奇葩狗血的桥段,也没有爱情戏和组织的正确领导,实属难能可贵。

  道具上,算得上是良心之作,也能获得4颗星。老周在昨天的影评文章中,曾认为日军昭五式军服和战斗帽混搭是错误的。但经熟悉抗战军服的朋友指出,其实在1936年10月日军的战斗帽就已经相当普及,也很受官兵的欢迎,因此日军规定除了正式的重大场合必须戴大盖帽外,其他场合都可戴战斗帽。而在淞沪会战的历史照片上也能看到不少日军确实戴着战斗帽。对此老周正式更正,并向《捍卫者》剧组郑重道歉。只是战斗帽后面的那四片晃来荡去的布片,正式名称叫“军帽垂布”,中国军民则轻蔑地叫“屁帘”,主要是为了夏季遮阳通风,以及保护后颈避免被钢盔划伤,却要到1938年之后才大规模配发,所以在淞沪会战中是不应该出现的。

  尽管影片在细节上还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就整体而言,应该能打80分。

  对于当年在抗战中像姚子青和他的3营那样从容赴死的先烈,仅仅一部电影是远远不足的,他们的忠勇和壮烈,自当永远铭记。

  就要结束本文时,突然就想起了这么一个段子,当年《大公报》的记者问及一位年轻的军官对抗战是否有信心时,这位军官很平静地说:我相信我们一定胜利。当记者问他胜利后想做什么时,他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这场战争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

  当年正是无数这样的军人,明知道就是去赴死,也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挡日寇的枪林弹雨,他们才是真正的爱国者,作为后辈,能做的只是一个由衷的致敬!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